火狐网官方下载
客户服务热线
0391-3299600关于公开征求《莱芜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1-2035年)意见的公告
为紧扣“十四五”部署,贯彻落实“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的策略要求,快速推进“五个现代化新莱芜”建设,稳步提升莱芜区全域环境卫生质量,实现城区市容得到明显改观、城乡环境得到非常明显改善、人民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依据《济南市“十四五”城市管理规划纲要》、《莱芜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东强”莱芜近期行动规划》以及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莱芜区实际,我局起草了《莱芜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1-2035年),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附件:1、《莱芜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城市环境卫生是指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卫生整洁。环卫管理最重要的包含城市街巷、道路、居住区、公共场所、水域等市域的环境保洁,城市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运输、中转、处理、处置、综合利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坚持规划引领,明确莱芜区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格局,我单位组织编制《莱芜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1-2035年),通过合理规划,可提高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形象、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单位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实地踏勘、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结合莱芜区真实的情况,完成本规划的编制任务。
(1)地理位置莱芜区位于泰山东麓,北临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东靠淄博市博山区,南接济南市钢城区和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连泰安市岱岳区。南北最大跨境56.2公里,东西最大跨境56.8公里,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
(1)地形莱芜区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近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有香山(918m)、大山(823m)等中山;南部为徂徕山脉,莲花山(994m)、新甫山(925m)位于与新泰市交界处,突出于群山之中。南部的莲花山、新甫山和北部的大山、香山,山势陡峻、切割强烈,沟谷发育。东部的望鲁山、烈皮山等高程也达六、七百米,其余多为海拔300〜500米的低山缓丘。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7%,丘陵占19%,平原占11%,洼地占3%。境内有大小山头2989个,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41个、海拔200米至600米的227个,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13米。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沿河两侧发育有宽度不等的冲积平原,一般分布在一、二级阶地上。平原和山地之间为大面积的丘陵地带,主要为近山阶地、缓阶地和缓岗地,海拔一般在200~300m之间。
(2)地貌莱芜盆地边缘特别是南部、北部皆为山势陡峻、沟谷发育切割较强烈的中低山。在山丘中以石灰岩构成的青石山区,分布于市区的北部、东部及南部,中北部也有少量分布。其余均为花岗片麻岩构成的砂石山区。这些低山区地面坡度大都大于150,土层浅薄,一般在30至60cm。丘陵分布于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主要为近山阶地,缓阶地和缓岗地,海拔高在200至300m,沟谷切割密度大,深度小,坡度在百分之一到三百分之一之间,土层较厚,水土流失较大,多为中低产田。平原面积主要分布在牟汶、瀛汶河两侧一、二级阶地上。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其中在河床两侧有河滩地4.5万亩。
莱芜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风灾严重。2010年莱芜年平均气温13.4°C,比常年平均偏高0.4°C;年降水量707.9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2.8毫米,日照总时数2186.5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257.3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6.7°C,出现在7月30日;年极端最冷气温-14.5°C,出现在1月13日;终霜日期3月10日,初霜日期10月28日,无霜期231天。
气温莱芜区年平均气温12.5°C,极端最高气温39.2°C,极端最冷气温-22.5°C。气温地理分布特点是南部山区高于北部,中部高于东部,以东北部最低。
降水莱芜区属于温带季风区,由于受季风影响,莱芜区的降雨量有显著季节性,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暴雨往往出现在7、8月份。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多涝少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2.2mm,最大年降雨量1577.4mm(1964年谭家楼站),最小263.5mm(1989年大冶站)。据资料分析,降水特点为:1.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分配不匀。年内降雨量集中在汛期,汛期降雨又集中在七、八月份。
(3)日照莱芜区年均日照2629.2小时,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时。平均每天光照7.2小时,最长13.8小时。
(4)风全区风向也随季节而改变,一般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较多,并有冰雹、干热风、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5)地温区域境内历年平均地面温度14.7C,7、8月份平均最高,为29.2°C;1月份平均最低,为-2.6°C。历年地中5cm处温度,4-7月份为升温阶段,由4月份的14°C,升至7月份的27.9°C;7、8月份平均最高,为27.9°C;9至11月份为降温阶段,由9月份的22.6°C,降到11月份的7.6°C。历年地中10cm处温度,由4月份的13.6C,逐渐升至8月份的27.6°C;9月份开始,温度逐渐下降,由9月份的22.6°C降至11月份的8.3°C。历年地中20cm处温度,平均为14.1°C,8月份最高,为27.2°C,1月份最低,为0.3C。
(6)湿度莱芜区域境内属半湿润地区,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属湿润期,9月为半湿润期,其它月份为干旱、半干旱期。
(7)霜冻区域境内从初霜、终霜期间,一般在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之间,无霜期平均191天。
河流属汶河与淄河水系。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瀛汶河,和庄河属淄河水系。除干流与最大支流外,支流尚有近400条。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较大,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丰水期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枯水期多数干枯。北部支流河长,比降较小,除干旱年份外,多数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为牟汶河、瀛汶河和淄河(又名缁水)。
牟汶河发源于济南市钢城区黄庄镇旋崗山南麓的沙崖子村,流经莱芜区南冶、高庄、方下、牛泉、杨庄等地,于杨庄镇马家泉村以西出境,经泰安市入东平湖,是莱芜区最大的河流,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形成汶水西流的自然景观。河道南岸是山区,北临泰莱平原,干流平均比降为1.9‰,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缓,河床宽度为150m—700m之间,河道为宽浅式,河槽现状过水量为1900m3/s。该河属季节性河流,雨季多泛滥,秋冬则细流,春季流量0.03m3/s,夏季流量8.11m3/s,秋季流量6.70m3/s,冬季流量3.27m3/s。
瀛汶河发源于章丘区池凉泉,经雪野水库、口镇、羊里、杨庄、寨里入泰安境内,然后汇入牟汶河。全长59km,流域面积782.5km2。主要支流有通天河、寨里河、大槐树河等。
淄河发源于东北部山区,流入博山区,境内为淄河的源头,流域面积97.44km2。
莱芜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人口97万。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45年9月恢复原建制,属泰山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属泰安专区、济南市、泰安地区。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莱芜市、新泰市和沂源县的部分乡镇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芜、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2010年,撤销莱芜市最后一个乡(和庄乡),把和庄乡更名为和庄镇。至此,莱芜市所辖调整为4个办事处、15个镇。截至2013年12月31日,莱芜市辖莱芜、钢城两个区,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其中莱芜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分别为凤城街道办事处、高庄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鹏泉街道办事处,口镇、羊里镇、方下镇、牛泉镇、苗山镇、和庄镇、茶业口镇、大王庄镇、寨里镇、杨庄镇、雪野镇。2018年12月,设立济南市莱芜区,莱芜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分别为凤城街道办事处、高庄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鹏泉街道办事处、口镇街道办事处、羊里街道办事处、方下街道办事处、雪野街道办事处、牛泉镇、苗山镇、和庄镇、茶业口镇、大王庄镇、寨里镇、杨庄镇。
主要职能有:负责承担城区环境卫生设施的统一设置、设计审查和建设、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负责拟订区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标准、考核办法工作;负责全区环境卫生方面的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环境卫生法律和法规知识和科学知识工作;承担城区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和道路洒水降尘等的监督、考核工作;承担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方面的监督、指导工作;承担全区餐厨废弃物的属地监管工作;承担城市环境卫生有关费用的收取工作;承担全区城市管理综合考评涉及环境卫生方面的相关工作;牵头开展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参与城市环境卫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技术革新、推广和应用工作。
中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共有管理人员58人、保洁员658人、驾驶员67人。
莱芜泰兴城市资产运营公司共有管理人员1人、道路管理员12人、保洁员343人、驾驶员40人。
莱芜城区环卫保洁作业目前由中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负责,年度中标价为6648万余元(含应急作业费488万元)。中通公司现有管理人员58名、保洁员658名、驾驶员67名,各类环卫作业车辆153台,保洁范围有保洁道路39条(面积为397万平方米),保洁游园39.4万平方米,绿化带捡拾149.7万平方米,保洁人行天桥3座,保洁路灯杆5500余根,保洁道路名牌434块,保洁导向牌149块。
原高新区环卫保洁作业目前由莱芜泰兴城市资产运营公司承担,年度保洁作业费约2400万元。泰兴公司现有管理人员1名、道路管理员12名、保洁员343名、驾驶员40名,各类环卫作业车辆29台,辖区内保洁道路63条(面积为220万平方米),保洁游园11处,绿化带捡拾310万平方米,保洁路灯杆5500根,保洁路名牌244块。
莱芜区各街道(镇)通过政府主导或公开对外招标等方式,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及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运工作。目前,除和庄镇保洁工作由镇政府负责,垃圾清运工作委托第三方负责,其余街道(镇)的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均委托第三方负责。12个街镇(不包括凤城、鹏泉、口镇)镇驻地主干道保洁面积约118平方米,现有保洁员2643人,各类环卫车辆81辆,保洁费用约为2841万元。
莱芜区的垃圾清运主要是采用垃圾桶配合压缩式垃圾车进行清运,共配置有垃圾清运车29辆,660L垃圾桶2330个,480L垃圾桶1420个,220L塑料垃圾桶2941个,每辆清运车配备3名环卫工人,每日清运时间为凌晨2:00-17:30。
莱芜城区共有30座垃圾中转站,各乡镇中转站因车辆与中转站的匹配问题,并未实际启用,由垃圾清运车直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莱芜区现状人口为97万人,依据生活垃圾产量情况,莱芜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600吨/日,目前生活垃圾收集量约为600吨/日。
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组成和特性的变化因素很多,例如人口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小习惯、燃料结构、天气特征情况、地理环境等。
目前,莱芜区的垃圾成分较为复杂,属于混合型,主要组成部分:居民生活垃圾、贸易市场垃圾、饮食服务垃圾等。以居民生活垃圾为主,而居民生活垃圾又以厨余物和炉煤灰为主要成分。其次居民产生的食品废弃物也有相当数量,是城市垃圾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
莱芜区所有公厕为水冲公厕。目前有3辆粪便清运车,负责公厕化粪池的定时清理。
莱芜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鹏泉西大街155号,成立于2021年,现有工作人员30人。
近几年在莱芜区委、区政府及环卫主管部门的重视下,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垃圾产出与消纳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缓解,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莱芜区社会经济快速的提升,垃圾产生量增长较快,对城市环境的压力仍在逐年上升,环境卫生现状还未达到应有的要求,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
(1)公共厕所数量不足,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的要求,城区存在找厕所难的问题。
(2)目前整个莱芜城区配置垃圾清运车、粪便清运车、洒水车、扫路车、清雪车等各类环卫车辆数量不足,低于国家2-2.5辆/万人的环卫车辆配置标准。
济南市莱芜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仅有工作人员30人,各街镇均未设立环卫所,全区未配备环卫收费人员,在工作范围、承担业务事项等方面都不足以满足工作需要,人员力量不足已影响环卫工作的正常开展。
环卫经费主要来自于区财政拨付,环卫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缺少稳定的资产金额来源,制约了环卫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随着环卫事业的发展和先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缺乏和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日渐突出,满足不了当前环卫发展的需要。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生活垃圾管理体制实现环卫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生活垃圾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垃圾管理,特别是在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和支持。除了建立必要的法规约束外,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宣传和引导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宣传,使市民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垃圾是一种资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有关法规,参与并监督市区的垃圾管理。
在充分考虑莱芜区环境卫生现状及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以城市总体设计、国家相关规定、建设部有关标准和文件为依据,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坚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推进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全面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与处置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健全“户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三级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形成市、镇(街道)、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城乡环卫工作新格局,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无害化。
确立对生活垃圾进行全过程管理的思路,从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各环节入手,提高资源化利用程度,推进垃圾的减量化。
本规划主要依据国家、省、市有关城市环卫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城市及乡镇总体规划。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修订)(主席令第31号)
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生态环境部《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
《山东省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鲁政发〔1995〕49号)
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设部、环保总局、科技部建城〔2000〕120号)
④《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T86-2014)
通过环境卫生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合理的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优化配置综合处理技术和设施,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城市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完善城市日常保洁系统,提高城市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计的建设、运营和服务水平,营造清洁、优美的市容市貌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环境卫生行业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市场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使环境卫生行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优化行业管理体制、垃圾综合处理技术和设施,建立健全环卫工作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监督。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和合理的环卫作业价格体系,建立健全垃圾产业申报制度、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环卫设施运营资质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环境卫生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关键技术攻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配置基本齐备,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立比较完善的垃圾资源回收系统,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5%。建立管理科学的环卫基础设施,城区垃圾收集容器化率达到100%。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合理配置公厕数量,均按一、二类公厕配置。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环卫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主干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到100%。
生活垃圾产生量的预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服务范围内的人口和人均垃圾量的变化趋势,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预测。
2021年莱芜区年鉴统计数据,2021年莱芜城区人口35.58万人。根据莱芜区未来人口增长趋势,预测至2035年莱芜区辖区总人口约170万人,与莱芜区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吻合。
2022年莱芜区辖区垃圾收集量约600吨/日,按照年平均增长率5%计算,2035年莱芜区生活垃圾收集量约1131吨/日。
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组成和特性的变化因素很多,例如人口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燃料结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等。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燃料结构的改变、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煤气化率,集中供热率的普及和提高、展各类商品的包装物的增加,城市垃圾成份必然发生质的变化。
分类收集,是指按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进行分类的收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回收物量,减少需要处理的垃圾量,有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降低垃圾处理成本,简化处理工艺,是实现垃圾综合利用的前提。
目前,我国的垃圾收集方式主要是混合收集,这难以全面实现垃圾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也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成本,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研究与实践表明,实行分类收集是城市垃圾收集的必然选择,是垃圾处理走资源化、减量化道路的一个有效途径。
国外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已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法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大块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和设施。居民生活垃圾一般在家庭完成分类,由居民自行分别投放到邻近的分类收集容器或收集点,由清运公司或市政部门定期转运到各个处理设施。
但是各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艰难的工作。国家和省始终重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中,对生活垃圾处理提出了“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原则性要求。《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中,提出到2030年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处的目标。
2000年6月,国家建设部首次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确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十多年来,各试点城市反反复复、试试停停而后继续努力推行。2014年03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3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五部门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工作。2015年,宣布26个城市(区)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
(1)完善三级管理架构。完善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架构,市级层面抓立法、规划、统筹协调和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区级层面依据市政府的规划和统筹,抓好组织实施和推动,负责管理工作;街道(乡镇)落实管理主体责任,负责将垃圾分类工作具体落实到社区和户,调动区内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居委会、社区、物业企业的作用,具体协调组织实施,推动垃圾分类有效落实。
(2)确定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各地须明确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城市居住区,实行物业管理的,街道和物业服务单位为分类管理责任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单位为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各类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为分类管理责任主体。
(3)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的责任。其责任包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公告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投放地点、投放方式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单位、个人做好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投放,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直至强制性约束;依据相关规定,结合生活垃圾产生量、投放模式,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整洁美观。
垃圾分类收集的类别主要与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处理系统设施构成有关。根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原则,垃圾分类越细则焚烧、堆肥等处理过程越简单,亦越有利于实现“三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2017〕26号)的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借鉴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经验,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1、加强操作性,不同类垃圾应规定用不同规格(主要是颜色、容量等)的胶袋或纸袋来分装。大型垃圾另外专门收集。垃圾分类由垃圾产生者完成。
2、盛装分类垃圾的容器袋应当易于处理,可降解。由于垃圾容器袋的特殊性,可考虑由环卫部门专门定制和发放。
3、垃圾收集车具也应当考虑分类垃圾的装卸方便进行相应的改造。车厢应当为封闭型,对于大件垃圾由专车收集。
4、垃圾分类的类别应根据处理设施的建设进度适当调整,即分类收集需要分阶段实施。规划近期垃圾处理场处理工艺不完善、处理能力不高,故以混和收集为主。随规划中后期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陆续投产,逐步按照分类模式进行实施。
5、收集时间(清运周期)上,对不同类别垃圾,由于产出特征(产量、易腐度、水分等)的差别,可以区别对待。
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采用分类袋装上门收集并结合定点分类投放的方式,先选择条件较好的居住区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先城区后乡镇,以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开展垃圾分类要结合现有终端处理设施,确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设施要与回收利用、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系统衔接匹配。
有害垃圾集中运至专业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结合餐厨垃圾一起收运,考虑运至市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置。整合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强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企业的政策扶持,促进垃圾分类从粗分到细分的提升,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再生资源增量的目的。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可采取“先居民垃圾、后企事业单位垃圾;先小区试点、后分区推广;先利用原有的回收利用渠道、后建设专门资料循环利用中心”的策略进行,至2035年使城区居民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乡镇居民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商务、城管、环保、街道(乡镇)、社区、物业以及运营主体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协作,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公益宣传,推进分类回收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商场、进园区,提高市民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意识,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良好社会氛围。
(2)源头分类从家庭做起。家庭是生活垃圾的产生者,也是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者。因此,垃圾源头分类,应当从家庭做起。营运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给社区居民发放三种不同标识的垃圾袋(即厨余垃圾袋、可回收垃圾袋和其他垃圾袋),要求居民在家里将三种垃圾分别装进相应的垃圾袋。有害垃圾数量小,投放频率低,居民可以自行单独包装。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制定针对家庭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或惩罚性措施。
(3)垃圾收集容器的设置。住宅小区设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种收集容器,其中有害垃圾收集容器,须有醒目标志,涉及危险废物管理的,按照有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设置临时贮存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设置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种收集容器,单位食堂设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公共、娱乐、商业等场所设置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两种收集容器。个人、单位把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收集容器。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日产日清。有害垃圾产生量小,运营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定时定点收集频率。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在居民区取消固定垃圾桶,采取定时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方式,逐步培养居民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
(4)建立分类投放激励机制。鼓励运营主体采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对垃圾投放源头的追溯和数据采取,建立类似“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绿色银行”和积分兑换制度,以及整合或联合社区超市、商场等商业设施,形成配套服务,对居民分类投放行为进行积分兑现等经济激励,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增加居民正确分类的荣誉感,并为政府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大数据支撑。
(5)铺设社区废品交售站点。回收站点的设置,要充分照顾居民投放垃圾的习惯,即低值垃圾投放垃圾容器,高值废品到回收站点交售。因此,各地要按照相对稳定和方便交售的原则,每个小区至少设置一个废品(再生资源)交售站点,并且要纳入区域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整体规划,区政府、街道、物业公司应予以支持。废品交售站点面积5-10平方米,按照商务部回收体系建设规范进行设置。没有空间可以设置废品交售站点的社区,运营主体要设立正规化流动回收车辆,方便居民交售高值废品,街道、社区、物业公司应予以支持。
(6)构建“互联网+回收”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上交售废品将越来越普遍。运营主体除了线下回收网点的铺设,还要构建“互联网+回收”平台,建立手机APP终端,依托线下网点优势,形成线上呼收、交投,线下快捷上门服务收购体系。
(7)收编拾荒人员,建立正规回收队伍。鼓励运营主体收编整合区域内拾荒人员,按照商务部回收体系建设规范,建立“五统一”、“五公开”正规化、规范化回收队伍。街道、社区、物业公司应予以大力支持。对于“一岗双职”的环卫保洁工人,运营主体也要按照商务部回收队伍建设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
(8)形成规范化回收网络。运营主体的回收网络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通过线下回收网点的铺设和线上回收平台的构建,通过对环卫保洁人员、拾荒人员的收编整合,通过完善再生资源中转场站的布局,以及通过清理取缔违法占道、私搭乱建、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的违规站点,建立起完整的、先进的、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1)运输路线规划。各地根据垃圾产生量及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压缩转运设施和运输线路,逐步推进大型多功能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的建设。
(2)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禁止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可回收垃圾由再生资源运输车辆运输,进入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厨余垃圾用具有防漏防冒、密闭性好的专用车辆运输,进入生物厌氧发酵中心;有害垃圾的运输,应当遵守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鼓励回收主体与环卫系统整合,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统筹。
(3)大件垃圾回收中转站。有条件的地区和运营主体,应当设置大件垃圾的回收中转站,用于大件垃圾的集中、临时储存和分类整理。
(1)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由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加工利用;厨余垃圾由生物厌氧中心进行资源化加工利用;餐厨垃圾应当由取得餐厨垃圾经营性处置许可证的服务单位进行生化处置;对其他垃圾采用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等方式能量利用,最大程度降低原生垃圾填埋量;有害垃圾应当交付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和危废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
(2)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每个区(或小城市、县城)至少建设一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按照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等要求,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满足再生资源集中回收后的称重、分拣、分类、整理、拆解、打包、临时储存和初加工等要求。各社区分类出来的可回收垃圾,集中到分拣中心进行分选、整理、打包和初加工,便于与综合利用链条对接。
(3)布局低值可回收物加工利用链条。鼓励运营主体根据当地资源量和自身条件,取得当地政府支持,采用PPP方式,布局低值可回收垃圾的加工利用链条,建立废玻璃、废纺织品、废塑料袋、废软包装类、废旧家具和厨余垃圾等资源化加工利用中心,保证前端分类出来的资源有去处,能利用。
(4)建立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综合利用基地。鼓励有条件的运营主体,取得当地政府支持,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综合利用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卫生填埋、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置的协同处置综合性基地,实行基地内消防、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清洁化、集约化、集成化、高效化配置相关设施,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利用、危废处置的无缝高效衔接,降低“邻避”效应,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两网融合”指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突破两个网络有效协同发展不配套的短板。
统筹协调原则。加强各部门协同、建立联合推进机制,明确行业监督、属地管理、主体实施的各方责任,在网络布局规划、设施设备共享、分拣回收清运服务协作、激励机制、宣传活动等方面加强资源共享和统筹协作。
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根据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体系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融合方式、运营模式先行先试,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全面推广,切忌一刀切。
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低值垃圾由政策驱动,高值垃圾由市场驱动。要建立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以此撬动市场力量,形成低值垃圾长效运作机制。
政策推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原则。政府在行业规划、行政措施、政策机制保障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企业根据政府规划进行产业化运营,垃圾是社会公共问题,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通过资源回收网与垃圾清运网在各环节的融合运行,达到:第一,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轻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第二,通过整合环卫保洁和资源回收二大网络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收编拾荒人员、完善资源回收网点和加工中心,形成完善的、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第三,通过两网融合,促进再生资源企业向环境服务转型升级。
政府是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管理主体,其职责是立法、规划、推动与监管;企业是生活垃圾的运营主体,承担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全产业链条;居民(包括产生垃圾的各种单位)是生活垃圾的产生者,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职责是按政府相关要求分类投放与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
(2)因地制宜采用运营模式。经过专家组实际调研并总结归纳,运营主体采用何种运营模式,可根据各地情况和企业自身条件因地制宜:
环卫回收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常是政府购买服务,选择一家运营主体承担垃圾分类、环卫清运、路面保洁、资源回收加工、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政府提供生活垃圾一揽子解决方案,是全方位的“两网融合”。
再生资源企业跨界转型模式。由传统再生资源企业承担垃圾分类、网点布局、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加工、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传统再生资源企业向环境服务跨界转型。
环卫企业向后端延伸模式。由环卫企业介入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回收、资源加工利用,其优势是,发挥环卫保洁人力和场地设施等资源优势,提高两网协同效率。
政府全面介入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全面介入分类、站场、网点设置、主体企业选择以及后端加工利用的布局,地方财政资金提供强力支撑。这种模式起效快,适合初期试点。
分布式处理模式。前端实现干湿分类,中端利用环卫系统的垃圾压缩房和中转场,进行改造升级,就近、分散处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达到“一场两用”,变垃圾集中处理为分布式处理。其好处是运距短,物流和场地成本低,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单品种全产业链模式。建立单品种回收网络和专业化加工生产基地,打造专业化回收、加工、利用和终端产品制造全产业链。这种模式适合废纺、废玻璃、大件垃圾等低值可回收物。
(1)推动管理机制融合。“两网融合”首先是管理机制要融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相关管理部门职能整合一起,组建新的主管部门,对生活垃圾全产业链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如北京大城管。也可以采用政府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机制,建立由商务行政部门和城管行政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或领导小组),促进管理机制的融合,统一制订规划和政策举措。
(2)推动人员融合。商务部门和城管部门充分统筹,搭建“一岗双职”制度,鼓励环卫保洁工人同时兼职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或回收人员同时兼职环卫保洁),负责小区内废品回收、垃圾分类、台账记录、分类统计等日常工作。回收企业应当按市场行情接收环卫保洁工人收集的废品。一岗双职的环卫保洁工人,其回收行为,应当按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
(3)推动物流融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动环卫清运和回收物流两块运输资源的融合,利用环卫清运车辆运送可回收物,尽可能调整、优化环卫清运线路,与再生资源物流线共享共用。或者采用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将废品回收交投站、分拣点、中转站的可回收物集中运输至区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心。
(4)推动场地设施共享。各地回收站点的设置,应当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或环卫垃圾房相衔接。环卫系统的垃圾箱房、垃圾压缩站、中转站等场地设施,有条件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和扩建改造的,应当进行调整改建,设立可回收物回收、分选、初加工站点或再生资源中转站,做到“一场两用”,并由再生资源运营主体经营,将环卫保洁人员纳入资源回收基层网点统一管理,实现叠加回收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回收企业和环卫企业应当协作,统一规划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心,集中分拣可回收垃圾,节约土地,提升效率。
(5)推动平台融合。资源回收数据应与环卫分类数据共享共用。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垃圾智慧分类与资源回收相融合的信息平台,融合源头分类、资源回收、环卫清运、加工利用、终端处理全流程数据信息采集,形成垃圾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为政府的决策施政提供数据支撑。
1、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应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分工负责推进相关工作;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对不按要求进行分类的依法予以处罚。加快垃圾综合处理的步伐,使垃圾完全分类富有意义。先选择条件较好的1-2个生活小区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推广示范点。垃圾处理方式决定了分类方式,但分类程度又反过来影响处理方式运行效果。
2、政府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给垃圾分类提供法规依据。推动相关城市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明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要求,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及站点建设相关标准。此外,还要从管理上革新,通过生产、流通环节付费、税,通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多产垃圾多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
3、完善支持政策。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发挥中央基建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相关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严格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财政应对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的建设运行予以支持。
4、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加快城市智慧环卫系统研发和建设,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逐步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对资源再利用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激活再生产业。完善回收网络。
5、动员社会参与。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强化国民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引导公众分类投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情况和典型经验,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借助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让老百姓真正知道垃圾分类“为什么做”、“如何做”。充分调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环保民间团体的积极性,鼓励成立“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参与环境管理、分类指导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济南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莱芜区牛泉镇西南、石门村西、鲁中水泥厂南侧的一处废弃矿坑作为项目的建设用地,约占地80.1285亩。市政府与中国光大集团签订的协议采用BOT模式方式合作,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项目主要为餐厨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额3.85亿元,一期建设两条300t/d垃圾焚烧炉生产线Mw汽轮发电机组,已于2017年投产。
济南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位于苗山镇铜山村南,距莱芜约18公里,处理工艺为卫生填埋法,包括一期和二期两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75亩,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400吨,设计库容150万平方。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22.56亩,设计日处理能力400吨,库容112.84万立方米,垃圾厂总库容262.84万立方米,规划济南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后不再填埋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的污染已成为世界一大公害,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①垃圾构成: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均为混装垃圾,比分类收集的垃圾处理难度大得多;②资金不足:一则缺少建设资金,二则运转费用高,难以承受;③无经济收益:公益事业政府负担过重,垃圾处理因无经济收益故企业不愿参与,难以调动社会力量;④进口技术设备的冲击:提供设备的国家的垃圾成份、经济状况、清运方式与我国相差甚远,既不符合中国国情,投资又大;而且运转、维护费用很高,出现问题很难处理。因此在中国普遍引进是不现实的。应该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方法,基本上可归纳为:填埋、堆肥、焚烧等。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又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就一个国家,一个地市而言,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工艺。现就填埋、堆肥、焚烧工艺做以下介绍: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填埋是人们处理生活垃圾的传统方法。为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填埋的卫生技术标准不断提高,采用了先进防渗技术,填埋气体输导利用及渗沥液处理技术,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得到加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利用山坳地势已建设了卫生填埋场。另一方面填埋场的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也不断提高,因而新建垃圾卫生填埋场有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填埋需占用大量土地,理想的垃圾填埋场地越来越少,但垃圾填埋处理具有操作设备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等特点,且经过严格的技术处理后,仍不失为因地制宜,较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法,总之,在未来几十年内,垃圾卫生填埋仍然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垃圾通过堆肥进行再生利用近几年受到特别重视。国外近几年来把垃圾堆肥也列为有机物的再生利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对垃圾处理的方法,大多数以堆肥为主,堆肥是农业型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较佳之路,它具有投资省、占地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程度大,生产工艺简单、运行可靠、成本低、效益好,但是,就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市而言,由于垃圾成分和实际情况有差异,当肥料的销路受到一定限制时,对垃圾进行堆肥处理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将肥料制成精堆肥,那么垃圾堆肥的成本又会大大提高,而且垃圾中不可能成为肥料的那些成分,最终仍需通过填埋或焚烧进行处理。因此堆肥处理的发展常常受到当地垃圾成分和产品销路的限制。
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国土较小的国家如日本、瑞士等国的垃圾焚烧率已分别达75%和80%,为世界之最。焚烧法与填埋相比较有占地少,污染小,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可达90%以上)、使用年限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如果能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投资较大,维护管理较复杂。深圳市即采用垃圾焚烧处理法,引进了国外设备,己试产成功。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该厂在运转过程中利用垃圾燃烧产生的热能用于供热和发电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垃圾的处理成本。但由于焚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对垃圾热值要求较高,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焚烧技术应用上,力度不大。所以当前焚烧法主要受垃圾成分、投资和设备技术所限,如果设备实现国产化达到投资较少,资源综合利用就不失为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的方向,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在靠近市区的地方建厂,即节约了用地又缩短了运输距离,是一种较理想的处理方式。
依据上面介绍,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生化处理)三种常见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见表。
这三种处理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选用限制条件各有不同,同时存在优势互补。选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时,必须首先考虑该处理方式的特点和在当地选用的限制条件。
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主要和垃圾的成分及处理要求有关,同时还应考虑节省占地和投资、节约能耗、技术先进、管理方便等因素。为了同时达到垃圾处理场稳定运行和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的目的,我们依据下列原则进行了垃圾处理工艺方案比较和选择。
1、采用技术成熟,处理效果显著工艺,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总目标。
2、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城乡垃圾实行集中处置,以城市为中心,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3、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低,运行费用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益;技术设备先进、可靠;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水平,改善操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费用。
4、目前,规划区内的生活垃圾转运至济南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垃圾处理设施的合理调配与布局;远期,随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扩建。
2021-2035年,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扩建,在原2条生产线条生产线吨/日),总建设规模达到1000吨/日。
根据垃圾分类类别建立有害垃圾、厨余易腐垃圾、再生资源垃圾分类处置,促进垃圾分类从粗分到细分的提升,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再生资源增量的目的。
完善莱芜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立与莱芜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切合实际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以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资源配置优化原则。建立布局合理、高效、卫生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实现垃圾收运资源的优化组合。
3、从实际出发原则。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改进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要使设施建设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城市改造的步伐日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也在变革。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垃圾收集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按包装方式分为散装收集和封闭化收集,由于散装收集过程带来撒、漏、扬尘等污染问题,因此,散装收集方式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化收集,其中封闭化收集方式中尤以袋装收集最为普遍。主要分为:上门收集、定点收集和定时收集等。各种收集方式的比较见表:
生活垃圾袋装后由居民送入放置于指定地点或容器,后用人力车送至集装箱垃圾收集站,装入集装箱内,装车外运
在压缩式收集站内安装压缩机,将收集的垃圾由压缩机装到集装箱内,再由垃圾车将集装箱直接拉走
生活垃圾袋装后由居民送入垃圾桶内,或保洁人员在指定时间上门收集送到垃圾收集站后,装车外运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应结合莱芜区城市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源头减量。
直接运输系统是指由垃圾收集点到焚烧厂的运输过程直接通过压缩清运车完成的运输系统。
转运站之前的收集运输称为“一次运输”。一次运输路线设计原则:每个作业日每条线路限制在一个片区,尽可能紧凑,没有重复线路;尽可能平衡工作量,使每个作业,每条路线收集和运输时间大致相等;收集路线的出发点要考虑交通繁忙程度和单行街道的因素。
转运站之后的转运输称为“二次运输”。主要是转运站后由转运车最终转运至垃圾焚烧厂的过程。
国内现有的垃圾压缩车主要有0.8吨、1.5吨、2吨、3吨、4吨、5吨、8吨等压缩车,本规划选择配备3吨、8吨的垃圾压缩车。
莱芜区以配备8吨的压缩车为主,适当搭配少量3吨的压缩车,便于作业的灵活调配。
其余各乡镇根据垃圾收集量情况,配备3吨的压缩车为主,采用直接运输系统的牛泉街道、高庄街道配备8吨的压缩车。
国内现有的勾臂车主要有5吨、8吨、l0吨、12吨、15吨等勾臂车。对于运距≧12km的车机从运输费用来看(包括车辆维护费、油耗、新车购置费保险费、人员工资和福利),大型勾臂车优于中小型勾臂车。结合莱芜区实际情况,本规划选择配备12吨的勾臂车。
根据垃圾产生量预测,结合下面公式计算出规划期内需配置的垃圾运输车数量,车辆计算公式:
根据莱芜区实际情况,2020年生活垃圾焚烧量比2019年增加6.8%,2021年生活垃圾焚烧量比2020年增加3.1%。目前主城区每天焚烧生活垃圾约180吨,按照年平均增长率5%计算,至2035年每天将焚烧生活垃圾约324吨,根据公式测算,需配备3吨垃圾压缩车18辆、8吨垃圾压缩车21辆、12吨勾臂车11辆。目前莱芜城区有3吨垃圾压缩车11辆、8吨垃圾压缩车11辆、12吨勾臂车7辆。2021年至2035年期间,预计报废3吨垃圾压缩车33辆、8吨垃圾压缩车33辆、12吨勾臂车21辆。因此,2021年至2035年需新增3吨垃圾压缩车40辆、8吨垃圾压缩车43辆、12吨勾臂车25辆。
其余街道(镇)2021年至2035年需新增3吨垃圾压缩车30辆、12吨勾臂车5辆。
根据2013年5月1日实施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第五条:“有载货功能的专项作业车使用15年,无载货功能的专项作业车使用30年”。
1、垃圾清运车、垃圾转运车、道路洒水车、吸粪车、护栏清洗车属有载货功能的专项作业车,其使用及强制报废年限15年。
2、道路清扫车、清雪车、特种车属无载货功能的专项作业车,其使用及强制报废年限30年。
我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修订版)和《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均对公厕设置提出了要求。现进行归纳如下:
1、根据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 应按每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3座〜5座选取;人均规划建设用 地指标偏低、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偏高的城市、山地城 市、旅游城市可适当提高。
2、商业街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所、广场、大中型社会停车场、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人流集散 场所内或附近应按流动人群需求设置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应以附属式公共厕所为主,独立式公共厕所为辅,移动式公共厕所为补充;
附属式公共厕所不应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宜在地面层临道路设置,并单独设置出入口;
4、商业街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公共绿地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的公共厕所建筑标准不应低于一类标准;主、次干道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沿线的公共厕所不应低于二类 标准;其他街道及区域的公共厕所不应低于三类标准。
居住区、居住小区宜设置公共厕所。对公共厕所设置的具体规定为:每1000-1500户设1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每处一般规模为建筑面积30-60m2,用地面积为60-100m2。
1、城镇公共厕所分为公共场所配套公共厕所、社会对外开 放公共厕所、环卫公共厕所。配套公共厕所建设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采用改建现有公共厕所、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另建公共厕所等措施。具体如下:
2、城镇新建、改建区域的公共厕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大中型商场、餐饮场所、娱乐场所及其他公共建筑内的厕所,繁华道路及人流量较高地区单位内的厕所,应向路人开放;
3、公共厕所均应设置公共厕所标志及相应的指引标志,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CJJ/T125的相关规定。
4、公共厕所内部应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沟通路平;应有防臭、防蛆、防蝇、防鼠等技术措施。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中的文化设施用地(A2)、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以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中的商业设施用地(B1)、娱乐康体用地(B3)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取密度指标的高限;其他人流稀疏区域宜取低限。
交通设施用地(S)中的综合交通枢纽用地(S3)、公共交通设施用地(S41)、社会停车场用地(S42)以及绿地(G)中的公园用地(G1)、广场用地(G3)的公共厕所设置以当地公共设施的布局情况而定。
注:1.城市用地类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的规定。
2.公共厕所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等级根据现场用地情况、人流量和区域重要性确定。
3.交通设施用地指标不含城市道路用地(S1)和轨道交通线公共卫生间设置间距标准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卫生适用、方便群众、以人为本,符合文明、节水、防臭的原则。
2、公共厕所外观和色彩的设计应与环境协调,并应注意美观;平面设计应合理布置卫生洁具和洁具的使用空间,并应充分考虑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的配置。
3、尽可能建设附属式公厕,附属式的公共厕所宜设在建筑物底层,应有单独出入口及管理室,应结合主体建筑一并设计和建造。
4、独立式的公共厕所外墙与相邻建筑物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0m,周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绿化带。
6、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以设置公厕。
8、公共厕所应注意防冻和排水。附属式公共厕所的采暖和通风宜与主体建筑同时设计和施工。
10、新建公厕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11、公厕的具置参照环卫处、规划局对公共厕所选址的有关文件和建议,主城区各地段的规划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2018),每平方千米建设3-5座公厕,参照规范中规定的不同区域的设置密度、设置间距,至2035年规划莱芜城区设置公共厕所247座。
1、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交站点、公园、公 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公厕等人流密集场所的出入口附近 应设置废物箱,宜采用分类收集的方式。
在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大型公共设施周边、主要交 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区、市民活动聚集区等地区的主干路,人 流量较大的次干路,人流活动密集的支路,以及沿线土地使用强 度较高的快速路辅路设置间距为30m〜100m;
在人流较为密集的中等规模公共设施周边、城市一般功